目前位置 :  首頁 > 牛軋糖小故事 

「牛軋糖」是大家喜愛的糖果。可是何以名之為「牛軋糖」?一般人往往不甚清楚。

相傳明代浙江考生「商輅」,某夜夢見自己跪於文昌殿前,祈求文昌帝君保佑考試順利,供桌上備有筆墨紙硯、一盤花生和麥芽糖。這時文昌帝君突然顯靈,對著供桌,手臂一揮,只見供桌上的花生自動去殼,一一飛入麥芽糖中,成了花生糖,而花生糖瞬間化為數頭牛隻,朝他飛奔過來。就在此刻,商輅夢醒了。

解夢者指出,「筆墨紙硯」加上「花生」,代表「生花妙筆」,對於科考,這無疑是大多。至於花生糖變成牛,朝他奔來,象徵「擁有智慧」。總之,對考生來說,這都是好兆頭。「商輅」聞之大喜,乃命家僕取米穀和麥芽糖,仿夢中情境,加入花生,製成硬糖,並且將之壓成牛狀的花生糖,與人分享。

後來,正式應考,連著參加鄉試、會試、殿試,都榮獲第一名,「商輅」可說是明代八十九位狀元之中,唯一「三元及第」者。於是他衣錦返鄉,大量製作花生糖,向文昌帝君還願。此後,官運亨通,曾任吏部尚書兼大學士之一品官。久而久之,其他考生為祈求考運和官運,就效法他,以花生糖祭拜文昌帝君。

茲因典故中有「牛」,且商輅之「輅」,讀「一ㄚˋ」,有「迎接」之意,故名之曰「牛輅糖」;又因「輅」與「軋」同音,「牛輅糖」逐漸寫成「牛軋糖」。「軋」另有一音為「ㄍㄚˊ」,一般人訛讀為「ㄗㄚ」。

到了清代,西方傳教士來華,亦將「牛軋糖」帶回歐洲,加入奶油、蛋白、奶粉之類,成為法國知名的糖果。

數百年來,牛軋糖從東方飄盪到西方,再從西方紅回東方。牛軋糖在數百年前的法國點心界佔有一席之地,法國國王路易十五拜訪西班牙皇室,不是帶著黃金或珠寶,而是帶了42公斤的牛軋糖,足以證明牛軋糖在當時的價值。牛軋糖,在法國又叫做Nougat,法國人在11、12世紀,從東方帶回牛軋糖,原本的配方是核桃、蜂蜜,但是法國人決定再加入開心果、杏仁和櫻桃。可口的牛軋糖,很快在法國掀起一陣熱潮,迄今,南法的城市,每年都要生產2000公噸的牛軋糖,是生產量最大的城市。

由於冬季較適合做糖,所以很自然地就成為年節必備的應景糖果。 一方小小的牛軋糖,背後卻是件專業的苦差事兒,夏天和冬天,製糖溫度完全都不一樣,會隨著環境溫度而改變,老師傅靠著多年經驗,調整煮糖、沖糖的時間。溫度對了,牛軋糖才會有對的脆度、Q勁,而且不會黏牙。

一九五○年代之後,有人自香港將「牛軋糖」引進臺灣,深受歡迎,最常用於年節或婚慶。
其實,按典故看來,考生吃牛軋糖是最吉利的了。考季來臨,文昌帝君的供桌上,除了蘿蔔(好彩頭)、芹(勤快)、蔥(聰明)之外,準備「牛軋糖」似乎更符合祈求的本意呢!

西方牛軋糖因為有蜂蜜的成分,水分較多,所以吃起來口感較軟,也比較不容易成形。所以有時候會在糖的外層包覆巧克力,增加風味也能固定糖體形狀。另外在製造過程中,需要一面烤一面拌,使多餘的水份容易蒸發,因此在製作上較東方(中式)的牛軋糖多了一道製作程序。

在歐美的超市或是高速公路的休息站,都很容易看到牛軋糖。西式牛軋糖口感偏軟,甜度高,主要是因應歐美人士的口味要求,西方牛軋糖的材料主要是蜂蜜、葡萄糖漿、水、結晶糖、香草、打發蛋白、杏仁、核桃、開心果等。

東方牛軋糖的糖漿是以麥芽糖為主體,口感吃起來較有Q勁,近年來,由於健康意識的強調,部份牛軋糖所選用材料中的砂糖已逐漸用海藻糖所取代,所以甜度大為降低,在製作過程中,還會再添加奶油、奶粉等固型物,糖的外觀比較完整且整齊,而且多了一股奶香味,中式牛軋糖口感細膩,又有咬勁,整體而言,中式牛軋糖較西式牛軋糖的口感略勝一籌。牛軋糖的基礎材料是打發蛋白、麥芽糖、奶粉、奶油、糖、堅果(堅果類包含花生、芝麻、南瓜子與核桃等)。

資料來源:牛軋糖博物館